找到相关内容123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世界佛教论坛第二届闭幕宣言

    修学,尤其要重视体证。 4.佛教音乐文化的抢救保护与创新发展 结论:我们要让世人认识佛教艺术的普世价值。 5.佛教的传播与民族性 结论:我们要加强佛教与当地文化的紧密联系,落实本土化。...

    佚名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4/18493237561.html
  • 心 路

    情绪波动的日子总会有,凡夫的心境是如此的沉浮不定,对自心的悲哀与可怜是一种很痛楚的感受。  很欣赏密乘的许多方便,因为在每一个层次上,都具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步骤以及由此而有的体证。我想我得走常道,先修...

    释昌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3539846.html
  • 无常是常

    说:“寒暑有代谢,人道每如兹。达人解其会,逝将不复疑。”世道和自然一样,有代谢、荣衰的无常变化,若能察时顺机,便不再迷惑于俗。陶诗〈神释〉:“纵浪大化中,不喜亦不惧。应尽便须尽,无复独多虑。”体证无常...

    依空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53840445.html
  • 略论中道义的逻辑特质

    内在中,以识性为现实体证对象,能与所是一体的,即自我澄明自我,这是真正的超越。西方哲学迷恋于外在超越,因而它们大多用二元思维方法,结果于殊相科学上进展很大,但是究极仍无本体可见,这是它们的取向与方法的...

    胡晓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61241212.html
  • 无的修行

    没有执着,看起来好像无情,其实平平淡淡最是真,平平常常最永恒,其中蕴含无限慈悲,无限智能。  “无”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,吾人薄地凡夫虽尚未能体证,至少在日常生活中,应该努力做到四种“无”。  第一、诸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2044442.html
  • 内观---正法的魅力

    感受遍满全身的时候,不能贪爱,当揪心的疼来时,不要嗔恨。都会在您的体证中过去。因为他是无常变化的。无常,无常,哪个是自己呢?保持一颗平衡的心吧!   第七天早晨,我醒来的时候,头脑很清醒,早上2个小时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1849352.html
  • 王绍璠:禅戏论

    王绍璠:禅戏论  自灵山会上,释迦拈花,迦叶微笑,传不立文字,教外别旨;天下老和尚皆以本分事接人,不以教理文字,意解入微名之曰道。苟有旨意,多为圆融宗教,不落言诠,直下要学人体取本地风光,一切现成。教外别传,非教外别有佛法,不然则佛法有二。只缘吾人内不知了明自心,外不能顿歇诸缘,徒然迷指为月,认沤为海。故祖祖佛佛乃示直心之道,俾能于诸教相经文中,因指见月,得意忘言,不离文字,而体证如如。   古...

    王绍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5550698.html
  • 简述“八正道”

     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:一是世间的八正道,即是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。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,是修习智慧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的生活标准。因此可以这么说,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,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净化修行者的身心。它是一条通过德行(戒)、理性(慧)与精神净化(禅定)而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。所谓正见、正思维、正语、正业、正精进、正命、正念、正定为八正道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4151944.html
  • 禅是什么

    从现代意义上来理解,禅是一种“冥想”,并用冥想的方法达到入定的境界。禅的内容,则是很难用言语文字表达的,必须亲身去体证。 对于没有修过禅的人,很难理解禅的内容,就像一个从未看过、吃过椰子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4852213.html
  • 《法华经》与禅宗的境界论

    思想是通向禅宗境界论的桥梁。 《法华经·方便品》:“诸法从本来,常自寂灭相”,意思是纵然置身喧闹的现象界,也要在起灭纷纭的表象中,体证到永恒寂灭的本相。这对禅宗言语道断内证忘言的境界,产生了很大...对此,禅宗有着深透的体证,指出“只如今作佛见作佛解,但有所见所求所著,尽名戏论之粪”《古尊宿》卷2《怀海》, “《法华》云‘二十年中常令除粪’,只是除去心中作见解处”同上卷3《黄檗》, “所以佛出世来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5152221.html